Robotics Perception Week 4

less than 1 minute read

Epipolar Geometry[对极几何]

1628252493(1)

  • $O_L$经过旋转和移动之后来到了$O_R$
  • 其中$X_L,X_R$为$X$在两个相机上的像点
  • 红线为对极线
  • 绿色的面为对极平面
  • $e_L, e_R$分别为对极点, 即另外一个相机的像点
  • 两个相机的连线$O_LO_R$为基线,当X点移动时,对极平面基线旋转
  • 这种几何体系描述了一种相机位置变更后,像点的变化

Essential Matrix[本质矩阵]

  • 本质矩阵的定义
$$ \begin{aligned} \mathbf{x}_R&=R\mathbf{x}_L+\mathbf{t}\\ \mathbf{t}\times \mathbf{x}_R&=\mathbf{t}\times R\mathbf{x}_L + \mathbf{t}\times \mathbf{t}&(1)\\ \mathbf{t}\times \mathbf{x}_R&=\mathbf{t}\times R\mathbf{x}_L&(2)\\ \mathbf{x}_R\cdot (\mathbf{t}\times \mathbf{x}_R)&=\mathbf{x}_R\cdot (\mathbf{t}\times R\mathbf{x}_L)\\ 0&=\mathbf{x}_R\cdot (\mathbf{t}\times R\mathbf{x}_L)&(3)\\ \mathbf{x}_R^T\mathbf{\hat t} R\mathbf{x}_L&=0&(4)\\ \mathbf{x}_R^TE\mathbf{x}_L&=0\\ \end{aligned} $$
  • 其中
    • $E$即为本质矩阵
    • $R$为旋转矩阵
    • $\mathbf{t}$从$O_L$到$O_R$的平移向量
    • $(1)$表示对极平面的法向量, 这里将$\mathbf{x}_R$视为$O_R$的一条射线
    • $(2)$是因为,$t\times t=0$
    • $(3)$是因为$\mathbf{x}_R$与法向量垂直
    • $(4)$将内积换成矩阵形式
    • $(4)$中的$\hat t$为$\hat{\cdot}$的反对称矩阵形式,我在Coordinate System in Dynamic动力学一节已经写过该形式,尽管在统计学上,它又有不同的意义,暂时为了统一,一并写成$\hat{\cdot}$形式, 不过在一些教程中,也会将其标注为$[t_{\times}]$
  • 这时我们可以用本质矩阵$E$来表示像面上的点相机移动后新的像面上的点的关系了

Fundamental Matrix[基本矩阵]

  • 基本矩阵的定义
  • $\mathbf{q}_i=K_i\mathbf{x}_i$
  • 这里的$\mathbf{q}$为相机像素的点坐标,$K_i$为内参, $\mathbf{p}$为像面坐标
  • 这时我们考虑2个不同相机的拍照结果,因此每个相机都有自己的内参$K_i$
  • 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矩阵$F$使得$\mathbf{q}_L^TF\mathbf{q}_R=0$ $\begin{aligned} \mathbf{q}_L^TF\mathbf{q}_R&=0\\ \mathbf{x}_L^TK_L^TFK_R\mathbf{x}_R&=0\\ \mathbf{x}_L^TK_L^TFK_R\mathbf{x}_R&=\mathbf{x}_L^TE\mathbf{x}_R\\ K_L^TFK_R&=E\\ F&=K_L^{-T}EK_R^{-1} \end{aligned}$

  • 其中
    • 利用了相机内参可逆
    • 利用了前面的本质矩阵$E$的特性

The Difference between of those two matrix

  • 本质矩阵描述了两个相同的相机或两个内参一致(标定)的相机不同角度对一个像点坐标的对应关系
  • 基础矩阵描述了两个不同的相机(已知内参),用不同角度对一个像点的像素坐标的对应关系

Attention

  • 由于相机的变换是有方向的, 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,因此在描述$E$和$F$时,经常带有下标$E_{LR}$, $F_{LR}$来表示

Reference

Categories: ,

Updated: